• <wbr id="8gwur"><source id="8gwur"></source></wbr>

    <sub id="8gwur"><listing id="8gwur"></listing></sub>

    中食網 > 新聞 > 正文
    中國棗產業海外市場潛力巨大 需未雨綢繆
    時間:2016-02-16 07:43:29

      國際市場幾無競爭對手 自身存在軟肋制約發展

      ■隨著國內對健康食品的追求,紅棗產品的市場規?焖俜糯螅t棗消費市場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雖然是唯一的紅棗出口國,但紅棗出口量很少,海外市場潛力巨大。紅棗行業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棗產品市場處于快速發展期,從棗的育種、栽培,到棗產品的加工工藝、質量標準以及鮮棗采收、采后分級、包裝、冷藏運輸、精深加工技術均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客戶對整果產品的認知度較高,但對精深加工產品的可靠性與真實性認知度不高;

      ■消費升級背景下,紅棗的消費穩步增長,并且呈現出品牌化的趨勢,優質紅棗產業的長期發展空間廣闊。

      全球市場需求呈持續增長態勢

      世界上種植棗樹的國家和地區約50多個,但均未形成經濟栽培。由于沒有紅棗原料,雖然深入研究,但難以出現與紅棗相關的產品開發企業和產品。國際市場對棗的需求呈持續增長趨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棗樹生產國和唯一的棗產品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棗產品幾乎無任何競爭對手。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棗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量在30萬噸左右,約占棗總產量的10%,其中原棗和加工品出口各占一半左右。從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來看,主要為我國港澳市場、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占出口總量的80%—90%,其次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歐美和大洋洲市場,市場需求量很大;亍髽I—銷售是棗產業的一個鏈條,要發展棗產業,必須開拓國內外市場,這樣發展、擴大棗生產才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紅棗產品獨步國際市場無對手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紅棗出口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世界紅棗生產和貿易中占有絕對統治地位。而我國目前人均鮮棗只有0.5公斤。從市場需求看,現有產量遠不能滿足需要。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紅棗產品幾乎無任何競爭的威脅。目前,國內紅棗價格相對穩定,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紅棗價格增長約10倍,但迄今尚未出現大規模積壓,售價穩中有升。棗產業鏈構成特點:

      分布范圍廣 種植面積大

      我國棗樹種植面積由2004年的119.6萬公頃快速增長到2011年的153萬公頃,增長28%。截至2012年,全國棗樹種植面積2800萬畝左右。世界紅棗在中國,中國紅棗在新疆。新疆棗產量占全國棗總產量的半壁江山,現在新疆已經成為我國最優最大的紅棗栽培中心。

      需求猛增 發展潛力巨大

      紅棗消費市場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2011年紅棗銷售323.88億元,是2005年的2.7倍,比2009年增長32.9%。但紅棗市場目前以干果消費為主,加工品份額很小。2009年,全國原棗銷售額207.7億元,占總銷售額的85.2%;粗加工產品23.4億元,占9.6%;深加工產品12.6億元,占5.2%。但深加工產品的市場份額快速增長,從2005年的3.6%上升到2009年的5.2%,紅棗加工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其中深加工產品剛剛起步,目前比較活躍的大型加工企業主要有山東鼎力、河北恩際與河南好想你等。

      品種繁多 加工潛力大

      中國棗分為北棗和南棗兩個生態型,地理位置是以淮河、秦嶺為界,北棗含糖量高、適宜制干棗;南棗含糖量低,適宜制蜜棗。中國棗品種現有704個。

      我國棗產品市場分為原棗(包括干棗和鮮棗)、粗加工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常見的粗加工產品包括蜜棗、香酥等,深加工產品包括棗飲料、棗粉、棗干、棗片及大棗提取物等。我國最優良的制干品種有灰棗、雞心棗等,鮮食品種有冬棗等。目前,我國栽培的主導大棗品種為制干和加工品種,但加工的棗品不到總產量的10%,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份,多數為小規模企業,深加工以生產棗飲料、棗干、棗片及大棗提取物等為主,加工企業少,產量低。但近年的紅棗深加工產品銷售額增長速度相對原棗銷售額增長速度要快,品牌集中度較高。

      深加工領域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

      棗樹的種植、原棗的生產以及初加工,目前主要是農戶、小企業,市場競爭激烈,原棗的生產以及初加工大企業較少。目前,產業前七大企業在棗加工市場的份額之和不足6%。但隨著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紅棗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深加工產品市場占比由2005年的3.6%、2009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5%,龍頭公司在深加工產品領域里優勢明顯,市場競爭集中在區域龍頭企業之間。

      近年來,紅棗的深加工快速發展,并逐漸形成一些區域性龍頭企業,包括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鼎力棗業食品有限公司、河北恩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山西天驕食業有限公司、山東裕華集團農業有限公司等。

      缺乏一定規模的經銷商是產業短板

      上游 原材料生產,主要由農民和合作組織構成,負責棗樹種植及棗采摘、收儲。

      中游 紅棗加工,主要由各加工企業構成,屬農副產品加工行業。紅棗加工企業,目前多是從事技術門檻較低的干果篩選、包裝以及切片、粉碎,深加工企業較少;大型加工企業的原料主要向農戶收購,其中多采取“公司+農戶”的辦法,向棗農提供技術服務、控制原料。

      下游 棗產品銷售,主要由物流、銷售店商構成,負責棗產品的銷售與客戶服務。目前,干果產品主要通過經銷商在各級商場超市等渠道銷售;紅棗飲品還通過飯館、賓館、旅游等渠道銷售;紅棗濃縮汁等食材,主要直銷給食品飲料生產商。與多數農副產品一樣,目前還沒有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棗產品經銷商。

      四大問題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

      科技推廣難度大

      國外棗研究者寥寥無幾,國內從事棗研究的人員也為數不多。我國在棗樹科研和生產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財力,在棗樹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無公害病蟲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但與其他果樹產業相比還相差較遠,棗產業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各研究所和農業大專院校雖然研發了一大批實用新技術、新成果,但大多數局限在試點和示范區。由于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部分技術不夠簡化,使得科技推廣工作難度較大,因而造成棗農科學管理水平較低,向市場提供優質果比例不高。

      品種結構不合理

      目前,全國范圍內干制品種與兼用品種比例偏大,近80%;鮮食品種比例較小,僅10%;專用加工品種嚴重缺乏,蜜棗品種約7%;觀賞品種零星分布;品種結構不盡合理。在新品種推廣上,老棗區保守,不愿更新品種,而新棗區由于發展過快,受經濟條件所限,新品種比例不高,造成棗品種整體老化嚴重,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另外,還有很多地區多采用分株繁殖的根蘗苗建棗園,自然變異類型多,品種混雜嚴重。由此造成優質果率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差。

      產加銷銜接不良

      棗農分散經營生產,生產規模和生產量很小,栽培水平參差不齊,生產的棗果更是好壞不一。這種小生產不適應大市場,棗農不僅勢單力薄,信息閉塞,難以駕馭市場競爭中的巨大風險,且由于組織化程度不高,在市場經濟中處于不利地位,經常出現種棗的不如販棗的賺錢,造成利益大量流失。加之棗農自身文化素質差,先進技術推廣困難,規模經營難以實現,棗農的勞動生產率和棗果商品率難以提高。而加工企業面對眾多分散的農戶,很難保證原料供給的穩定性和原料質量的一致性,常出現歉收年份棗果價格上升、品質下降的現象,造成企業虧損。產品銷售網絡不健全,信息不靈,市場占有率低,特別是對國際市場開發不夠。因此,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沒有十分有效地聯動起來,功能無法完全發揮。紅棗加工企業雖然很多,但產品雜,存在不少問題。

      缺乏新理念引領

      以目前較火爆的大棗夾核桃為例,該產品布滿各大電商平臺(淘寶、京東、一號店等),各地批發商及實體店都在瘋狂售賣。該產品就技術含量來說,加工過程并不涉及高深技術,那么為何大棗夾核桃可以這么火?真正原因值得探索。據專家分析,大棗夾核桃主要是抓住了“仨核桃倆棗”這五個字。雖然都說仨核桃倆棗做不成什么買賣,可就有多家企業靠仨核桃倆棗做成一個產業,引領一個行業,倡導一種理念,紅棗夾核桃一起吃,不但補氣血健腦等功效增加,而且口感上也相得益彰,隨即大棗夾核桃應運而生。該產品最能抓住消費者的是看得見的產品原貌。

      全產業鏈升級方能長處不敗之地

      加大產業調研開發力度

      任何產業的成長都受市場的影響和制約,紅棗產業也不例外。要做大做強就必須加強市場調研,了解市場發展的動態。據新疆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李疆等專家通過運用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口數預測,得出紅棗的需求年均增長8%。紅棗產業前景廣闊,發展空間很大,需求量在激增。但預測總歸會和實際情況出現很大差異,所以要求產業必須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國內外市場紅棗產品發展現狀和消費者未來的需求趨勢,以市場為導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大幅度提高紅棗產量,優化紅棗品種和產品品質,搶占行業制高點,真正將紅棗這一優勢資源轉變為商品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

      優化升級及應用新設備

      首先,紅棗的生產模式與采收需要向省力化、便捷化轉變,紅棗采收機械化是必由之路,與之相應的適于平地果園與山地果園的大型或便攜小型采收機械將是最終需求。相對應的紅棗預盛周轉包裝也是必要配套工具。其次,紅棗的分選分級包裝設備需要向光電分選、自動化分級包裝轉變,真正為紅棗分選分級提供現實有效的配套設備。還有,紅棗超微粉碎、真空減壓濃縮、噴霧干燥制粉設備配套及對制粉及保存過程中易吸濕結塊的預防處理。另外,棗汁、棗酒相關榨汁設備需要解決出汁率低的問題,以滿足進一步加工的需求。最后,關于紅棗多糖、棗環磷酸腺苷等的提取,傳統的超聲波提取設備等仍需優化升級。同時,各類棗汁、棗粉等的標準化、全自動、完整的生產線的完善升級更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加快轉化力度提高品質

      針對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紅棗產品種類不多、質量不優、科技含量低下、品牌雜亂的現狀,建議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進一步加強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今后進行產品開發時,首先要立足于新鮮紅棗特性的保持,一方面要注重紅棗保鮮保藏技術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加工時要注意加工工藝和加工方式的選擇。第二,加大保健產品的開發力度,紅棗是理想的保健品原料。第三,利用高新技術開發紅棗新產品,將當今食品加工新技術——真空冷凍干燥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波技術、納米技術等與紅棗加工業嫁接,由此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開發出一系列新產品。

      紅棗產業進程應為,1.0紅棗產品:原棗,單純清洗預包裝;2.0紅棗產品:去核棗、棗干、棗片,不改變物理屬性;3.0紅棗產品:食養產品,改變原始形態,與其他食材配伍(如紅棗夾核桃、紅棗夾山楂條);4.0紅棗提取物:紅棗多糖、環磷酸腺苷、三萜、棗皮紅素、黃酮和多酚提取物等。以紅棗多糖為主,以其下游產品加工為輔。其中,紅棗原果、紅棗酒等運輸成本低、保質期較長的產品應是企業的支柱性產品。

      企業上規模產品創品牌

      國內隨著紅棗產量的提高,涌現出一大批紅棗加工企業,也開發出不少紅棗加工產品,但目前市場上紅棗產品多而雜,缺乏拳頭產品,優勢品牌少。究其原因是生產企業小而多,企業產品多而亂,沒有規模,上不了檔次。不少產品名稱雖然不同,本質基本相似,建議各地政府牽頭,將企業有效整合,扶植龍頭企業,培育主打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內外市場處于不敗之地。

      環球好技術平臺產業研究院 陳圓圓

    分享到: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