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8gwur"><source id="8gwur"></source></wbr>

    <sub id="8gwur"><listing id="8gwur"></listing></sub>

    中食網 > 新聞 > 正文
    數據激發新年味 指尖開啟新年俗
    時間:2016-02-16 11:56:11

      春節之新

    \"\"\"\"

      2016年春節遇上“互聯網+”,新鮮事物煥發勃勃生機,年俗有堅守也有變遷。不變的是團圓、喜慶的氛圍,變了的是過年的方式。據商務部監測,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7日至13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754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1.2%。盤點猴年春節,接連上陣的各大生活服務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不少關乎吃喝玩樂的新選擇。春節,已被賦予了時代新氣息。

      年貨大集精彩紛呈

      各地商貿企業抓住春節旺銷時機,精心組織各類促銷活動,營造濃厚的節日消費氛圍,有力促進了節日市場銷售。北京推出“喜迎新春—2016北京城里過大年”活動,包括年貨展賣、年貨大集、年夜飯預訂、美食推廣等多項主題。河北舉辦第七屆“幸福河北歡樂購”活動,涵蓋“惠購、惠民、惠玩、惠吃”四大板塊,實現銷售額80.7億元。吉林年貨大集、年博會、新春購物節等促銷活動繽紛登場,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四川舉辦第20屆新春年貨購物節,開展商品促銷活動及貿易洽談會16場、文化表演活動20場,實現交易額36.3億元。春節黃金周期間,重慶、湖北、廣西重點監測商貿企業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2.6%、12.3%和11.2%,陜西、天津、黑龍江分別增長10.8%、10.5%和10.5%。

      傳統年節食品熱銷

      春節期間,年俗商品、食品、煙酒等傳統商品熱銷。遼寧百家大中型零售企業食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0.6%;吉林重點監測零售企業食品、飲料、煙酒銷售同比分別增長5.7%、11.5%和29.4%。

      大眾餐飲紅紅火火

      團圓家宴、親朋聚餐成為春節餐飲市場主角,大眾餐飲生意興隆,“互聯網+”助力餐飲行業轉型升級。北京眾多知名餐飲企業年夜飯預訂一空,“年中飯”預訂率也超過八成,除夕當天,鴻賓樓、峨嵋酒家、便宜坊等老字號餐飲企業營業額同比增長超過10%。浙江杭州各大餐飲企業年夜飯一座難求,嚴州府、外婆家等飯店預訂爆滿。重慶阿興記大飯店、海德酒店等27家餐飲企業通過美團、百度糯米等電商平臺推出年夜飯團購券,實現銷售收入837萬元,同比增長16.6%。杭州及江西南昌等地興起移動APP預約廚師上門做年夜飯受到消費者歡迎。春節期間,遼寧、安徽重點監測餐飲企業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8.4%和7%。

      民俗文化廣受青睞

      民俗活動、休閑旅游、文化娛樂等消費方式受到百姓歡迎,體驗式消費、情感式消費成為趨勢。北京地壇、龍潭廟會初一至初五共接待中外游客162萬人次。上海、江蘇南京等地周邊“農家樂”為游客提供“磨豆腐、蒸饅頭、做年糕、燒米酒”等傳統民俗,讓游客體驗真正“農家味”。

      生活必需品供應足

      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和廣大商貿流通企業積極組織貨源,保障節日期間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從監測情況來看,各地市場貨源充足、品種豐富、價格總體平穩。糧食零售價格略有上漲,其中大米價格比節前一周上漲0.3%,面粉價格上漲0.2%。食用油零售價格基本平穩,其中花生油、菜籽油價格與節前一周基本持平,豆油價格上漲0.3%。肉類批發價格不同幅度上漲,其中豬肉價格比節前一周上漲0.8%,牛肉價格上漲0.1%,羊肉價格上漲0.2%。禽蛋零售價格小幅上漲,其中白條雞價格比節前一周上漲0.3%,雞蛋價格上漲0.7%。蔬菜批發價格有所上漲,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節前上漲2.5%。

      血拼”折射經濟增長新動力

      中國最大旅游網站攜程旅行網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享受型需求成為中國人春節出游的主流。2016年春節國內游客對于高星級(4-5星)酒店的需求遠超預期,境外高星級酒店預訂占比超過6成,境內高星級酒店占比也達到53%;同比去年春節,境外高星級酒店占比為51%,境內高星級酒店占比僅35%。

      世界旅游組織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中國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對全球旅游收入的貢獻年均超過13%。

      中國旅游研究院和攜程旅行網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春節出境游人數預計達到570萬到600萬。以人均旅游相關費用1.5萬元計算,中國游客春節出境花費達900億元。

      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數量眾多、消費能力又強的中國游客自然成為各國“爭奪”的對象。中國游客在海外“血拼”的潮流,折射出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也啟發我們思考如何把國人的消費熱情留在國內。

      從洛杉磯到迪拜,從馬爾代夫到巴黎,中國結、紅燈籠、丙申猴、金元寶等中國元素隨處可見。中國游客海外“血拼”,除了化妝品、奢侈品、小家電外,食品成為新的亮點。

      2月8日,馬爾代夫旅游部在馬富士島舉辦了一場以中國春節為主題的表演晚宴。晚宴舞臺后的背板上用超大黑體字寫著“恭喜發財2016”。

      韓國旅游發展局中國部次長李賢真說,受韓國電視劇宣傳影響,中國游客近來對韓國食品非常關注,辣雞肉炒面、巧克力派等很受歡迎。此外,嬰幼兒用品也成為很多家長必購的商品。

      馬爾代夫班多斯島市場總監多哈說,近年來,中國游客在食物和酒水方面的開支越來越多,在一些更要求互動的項目上的參與度也越來越強,原因是中國游客發生了結構變化:年輕人增多,自由行游客增多。

      年市之變

    \"\"

      由《羊城晚報》智慧信息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以及中山大學心理學系聯合發布的《家·愛——2016年度春節指數藍皮書》顯示,2016年置辦年貨,超市仍是首選,占50%;其次是電商渠道,占19%;批發市場和購物中心也是選擇率較高的購置年貨渠道,分別占14%和10%;選擇小型零售渠道和微信朋友圈購置年貨的比例分別僅為4%和1%。

      在年貨采購熱潮中,中老年保健品的采購指數位居食品、飲料行業首位,可見子女置辦年貨時更多考慮了父母的健康需求。中山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高定國認為,年貨指數的大數據變動,正是孝道文化回歸的標志。

      奢侈禮盒難覓蹤影

      2016年年貨市場摒棄了過去動輒千元的禮盒,簡約、樸實的“接地氣”包裝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付誠表示,在大眾消費渠道,高端年貨、奢侈禮盒已經基本不見蹤影,與這幾年遏制公款消費等行動有很大關系。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表示,奢侈禮盒難覓蹤影,這是年貨市場供給側的轉變,從過去追求面子到如今打造年貨里子的高質量,瞄準工薪階層大眾消費群體才是商家的正確選擇,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和理性消費觀念的回歸。

      讓年貨先到家

      人未到家,年貨已到,網購下單快遞到家使得“讓年貨先回家”成為一種流行。

      外出打工者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年春節要拎四五包年貨,下了火車轉汽車,經歷各種奔波才能到家。然而今年不少人的春運回家路卻走得十分輕松。

      春節期間,不少電商推出“年貨節”活動,實現了消費者“任性購”的愿望,而且讓年貨先到家,有人稱這一現象為“行李經濟”。阿里巴巴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年貨大數據報告》顯示,阿里“年貨節”期間,13.66%的訂單發生明顯遷徙,意味著大約有2.8億件年貨加入猴年春運的遷徙大潮。此外,全國超過1.2萬個農村淘寶服務站參加了今年阿里年貨節,消費比平時增長331%。貴州辣椒醬5小時賣出8萬瓶,大別山黑豬肉9小時賣掉2噸,蘇北土雞蛋2小時賣掉3萬枚,洛川蘋果11小時賣掉9萬公斤。

      坐享電商送貨上門

      在鄉村,隨著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越來越多的農民也能做到足不出戶坐享電商送貨上門的便捷,年貨大集已不再是農民置辦年貨的唯一選擇。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互聯網農村網民已占比28.4%,規模達1.95億人!昂芏噢r村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都愿意直接在網絡上采購年貨,電商的崛起無疑對農村傳統年貨大集已造成沖擊,且影響力在未來幾年會愈加明顯!

      年俗之最

    \"\"

      大數據描繪春節消費圖景

      春節期間,中國人最關注的菜品是什么?最愛買的年貨是什么?哪里是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隨著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普及和線上線下(O2O)消費模式的興起,中國互聯網公司得以借助大數據技術描繪春節消費圖景。

      中國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大眾點評日前推出2016“年味地圖——春節吃喝玩樂實時大數據”,通過可視化呈現方式,實時、動態展現全國各地及海外熱門旅游城市在飲食、住宿、旅游等方面的不同習俗和消費特征。

      年味地圖顯示,全國餐飲人均消費排行前八的城市中, 除港澳臺分別占領第一、第二及第五外,其余城市多為大都市及沿海地區,其中北京以人均96元排位第三,上海、海南、廣東、浙江分別以人均94元、92元、82元、81元的價格位列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

      中國搜索引擎巨頭百度則通過百度輸入法的大數據積累和分析,推出《2016春節國民生活形態大數據報告》。數據顯示,茶是中國人最喜歡談論的年貨,牛羊肉成為春節前夕中國人談論最多的肉類,而在過年送禮方面,“過年回家給父母帶什么禮物”成為熱搜榜首。

      《家·愛——2016年度春節指數藍皮書》 顯示,年夜飯仍是所有春節習俗中認同度最高的。這頓一年一次的團圓飯,近9成的人選擇在家吃,11%的人選擇下館子,只有2%的人不準備吃年夜飯。年夜飯既要吃得放心也要吃出“年味兒”。超過6成被調查者選擇與家人一起準備,其中14%的家庭認為應由母親掌勺,相比之下,父親的廚藝似乎“不被信任”,僅占3%。此外配偶和祖輩準備年夜飯的比例均為5%。

      CCTV財經頻道根據“百度糯米除夕年味數據”報道,2016年除夕餐飲在線預定的消費規模,與2015年相比擴大了3倍。春節期間,餐廳年夜飯預定高出平時預訂率30%以上,其中川菜最受歡迎,訂單量占全國訂單量的32%。

      隨著中國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消費層次的日益豐富,春節消費不再局限于傳統年俗,而是在吃喝玩樂各個領域呈現出多樣化需求。分析人士指出,互聯網公司基于搜索數據、瀏覽數據、交易數據以及評論數據等大數據資源提供的消費圖景反映了中國消費結構的變化,也有助于商戶優化服務內容和消費者進行消費決策。

    分享到: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