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8gwur"><source id="8gwur"></source></wbr>

    <sub id="8gwur"><listing id="8gwur"></listing></sub>

    中食網 > 新聞 > 正文
    標本兼治綜合施策 激活“限塑令”
    時間:2016-02-19 16:26:45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信息顯示: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實施7年來成效明顯,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相當于節約840萬噸石油、節約標煤120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3000萬噸。同時,根據有關協會調查,2009年以來,我國塑料購物袋消費量持續保持在80萬噸以下,其中超市等零售場所保持在30萬噸以下。2015年,國內塑料購物袋消費量約70萬噸。消息稱,在起到良好的環境效應之外,“限塑令”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消費者自帶購物用具現象增多,不少學校等公共機構開展了宣傳活動,購物袋多次重復利用意識增強。

      本來,這樣正能量滿滿的消息應該讓人們感到欣喜,但該消息一出,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路媒體發出多種聲音,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限塑令”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主要有三類看法,一是應改限為禁,更加嚴厲;二是“限塑令”效果一般,超市得利;三是,應狠抓源頭,治標更要治本。

      “禁薄”“限塑”減少白色污染

      在“限塑令”實施之前,我國2007年的塑料購物袋消費已達100萬噸,相當于消耗石油6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塑料購物袋消費大國,大量的廢棄塑料袋無法自然降解,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問題,消耗了大量石油原料,造成“白色污染”。200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從“禁薄”和“限塑”兩方面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方案:一是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二是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保障“限塑令”實施效果,國家發改委及時修訂產業政策,將超薄塑料購物袋列入淘汰類產品,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活動。一些地方也探索出臺更為嚴格的措施,如吉林省出臺了《吉林省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規定》,江蘇省在《循環經濟促進條例》中明確,2017年后,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銷售、無償或者變相無償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購物袋。

      “限塑令”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氨热缂Q市場執法難,公眾認識不一致,替代產品成本高等問題,影響了政策實施效果!杯h資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研究針對增量和存量出臺有效措施,一方面提高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使用成本,鼓勵可降解塑料產業發展,加速替代產品的市場化過程;另一方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垃圾分類回收,解決塑料購物袋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限塑令”成超市“搖錢樹”

      限塑令”的本意是以有償使用的方式,來達到減少購物袋的使用,引導消費者提高環保意識,提倡自帶購物袋的目的。然而,這個本意非但沒有達到,原來由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免費提供的塑料購物袋,卻成了商家“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位超市從業人士說,消費者購物買幾樣東西幾十上百,花這兩三毛錢,誰還計較。再說好多人是下班路上臨時決定買東西,誰會繞回家取個袋子,再來購物?她笑說:“因為塑料袋太便宜了,大家都不在乎!

      據調查,超市提供的塑料提袋,一般分兩種,小袋一個2毛,大袋一個3毛。據塑料制品生產廠家介紹,通常所謂小袋的成本約為0.06元,大袋約為0.11元。

      按一家大型超市保守估計,一天如果賣出3000個塑料袋,一個月就是9萬個,一年就是100多萬個。以小袋為例,一年的純收入就在15萬多元,這就為商家“限”出了“搖錢樹”。在不少超市,每年僅出售塑料袋就能賺上千萬元,“限塑令”甚至淪為了“賣塑令”。

      “限塑令”不僅沒能限塑,反而讓賣塑料袋的賺得盆滿缽滿。仔細思考,卻會發現一些深層次的原因。通過收費限制使用,有兩個因素不能不考慮,一是需求價格彈性,彈性大的話,確實有可能大幅度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彈性小的話,則只能為消費者增加負擔,無法減少塑料袋用量。二是消費者付費以后,會產生代償心理,使用起塑料袋來反而會更理直氣壯,從本質上講,是與“限塑令”的環保目的背道而馳。

      基層違規塑料袋生產使用泛濫

      在大多數消費者的感覺中,“限塑令”的實施,在農貿市場和大型商超是兩重天。幾乎在全國各地的集貿市場上,超薄塑料袋隨處可見。近日,有媒體在云南昆明某菜市場發現,商販還是習慣用塑料袋簡單包裝。超市塑料袋都有可降解標志,而菜市場塑料袋更為輕薄,并沒有標注是否可降解。

      “黑作坊”生產多,基層監管執法困難!霸跈z查中發現,農貿市場幾乎看不到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多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還有一些五顏六色的二次回收料不可降解購物袋!比ツ8月,吉林省多部門聯合檢查組到白城市、松原市和延邊州突擊檢查“禁塑令”執行情況后,在報告中這樣寫道。吉林省發改委產業協調處副處長劉大蔚深有感觸,“檢查時,商戶拿出符合標準的可降解塑料袋,可一轉身又用起了原來的袋子”。

      據悉,為減少“白色污染”,塑料包裝袋生產企業必須通過環保部門審批,采用可降解原料。對此,云南省某基層環保部門負責人表示,“限塑令”實施后,該基層環保局再未接到過相關申請。事實上,不少未經審批的“黑作坊”仍在偷偷生產,有的以配電房為掩飾,有的以生產包裝盒魚目混珠,在其隔墻背后偷偷生產,非常隱蔽。

      而據云南省某基層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菜市場等違規使用塑料袋的行為,大多數時候只能進行宣傳教育、收繳違規塑料袋,想要查獲“黑作坊”非常難。

      專家建議: 嚴控源頭 環保替代品盡快跟上

      云南大學發展研究院理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明認為,不達標的塑料袋依然泛濫原因很多,“塑料制品符合人們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習慣,替代品還沒跟上,對環境污染的后果認識不足,加上相關部門不作為、查處不嚴、執法缺位、輿論引導不夠,才會導致塑料制品泛濫”。

      “禁塑令”實施后,以生物基為原料的聚乳酸塑料將替代原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盡管初期也有質疑和阻力,但“禁塑令”政策實施一年多來,在遏制白色污染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

      專家認為,要讓“限塑令”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輔以相關的配套細則。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堵住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的渠道。云南迪慶從2001年開始“禁塑”,由于沒有本地生產廠家,除了堵住外地塑料袋流入市場,當地政府還對批發商所持有的塑料袋全部有償回收,對零售商則要求不準再出售塑料袋,否則罰款處理,堵住了塑料袋進入市場的源頭。其次,要尋找使用便利、有成本優勢的替代品。比如,相關部門采取惠民措施,為消費者提供布袋、紙袋、簡易菜籃子等替代品。而從長遠考慮,探索研究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環保材質,更是根本解決辦法。

      價格問題是阻礙“禁塑令”啟動的主要難關。傳統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損失巨大,政府部門與其花費巨資治理環境,不如轉變思路,給予環保塑料袋生產企業一定補貼,把環保袋子的價格降下來,讓“禁塑令”可以順利成行。另外,政府部門還可以要求超市商場等“賣塑”大戶,以原價收回傳統塑料袋,禁止商家靠此賺錢。有關部門不能讓“限塑令”繼續尷尬下去,必須拿出辦法并嚴格執法,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文明需要。

    分享到: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