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是全國第8個全民科學補硒日,當天中國“科學補硒·健康生活”公益科普宣講活動六周年慶典在湖北恩施隆重舉辦。活動組委會為支持全民科學補硒發布了億萬紅包公益支持政策,期間同步舉辦了健康中國·我行動暨科學補硒公益全球巡講啟動儀式,并發起了為湖北加油為恩施助力的特別公益行動。
在科學補硒·健康生活六周年慶典期間,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主任、全國硒產業技術與健康中國創新平臺聯盟理事長、恩施德源集團-武漢輕工大學院士專家工作站首席專家程水源教授發表了主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硒”望”的全民倡議。

圖片:2015年,程水源教授出席中國“科學補硒健康生活”公益宣傳活動廣西地區年度頒獎大會
2005年,全國補硒工作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并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全民補硒,刻不容緩。由此,我國掀起了一場科學補硒熱潮。正是緣于硒的普遍缺乏性、極其重要性、健康關聯性、產業疊加性,全國硒產業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發展態勢一片大好。尤其是富硒地區,更是利用資源稟賦,以“硒+X”模式為主導,聚力構建“三產融合”和全產業鏈新氣象。
硒元素是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硒作為一種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諸多重要作用。硒能抗癌、抗氧化、增強人體免疫力、拮抗有害重金屬,人體缺硒易引發鉛、砷、鎘等重金屬中毒癥狀;硒能調節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的吸收與利用;硒能調節蛋白質合成、增強生殖功能。陳君石院士等中外科學家早已證實,硒是唯一的與病毒感染有直接關系的營養素。正逢新冠肺炎肆虐全球,4月9 日,頂級權威雜志自然(Nature)報道中國科學家蔣華良院士等人的研究成果,即體外實驗表明:小分子有機硒化合物依布硒啉10nM時顯示強大的抗新冠病毒作用。
據統計,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硒,中國是世界上缺硒最嚴重的地區,缺硒的省份約占全國總面積的72%,我國有約7億人生活在低硒帶。硒攝入量不足使人們長期處于隱性饑餓狀態,嚴重缺乏將導致大節骨病、克山病等。我國科學家通過科學定量補硒,攻克了嚴重缺硒引發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節病。我國制定的居民膳食硒元素攝入量參考標準已在國際上獲得公認,被多個組織FAO/WHO/IAEA采用。

圖片:程水源教授主編的我國第一本硒學科系列教材《硒學導論》及《硒之科普——標準用語與權威發布》
“三產融合”推進硒產業高質量發展
硒可游離于載體單獨發揮出效益,也可獨立成為產業。在“硒+X”模式主導下,硒產業可實現“三產融合”,體現為“硒+種養業”為第一產業,“硒+農產品加工業”為第二產業,“硒+服務業、旅游業”為第三產業。這種全產業鏈特性及貫穿一二三產業的疊加融合性讓硒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渠道,健康中國戰略的有益保障,“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新動能。目前硒產業全口徑統計產值不到2000億,鑒于此,只有硒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提升科技支撐,提高產品價值,發揮更大的營養健康功效,硒產業才能真正地與大健康產業相結合,釋放出萬億產業價值。
硒產業體系多維度構建
硒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硒產業體系的多維度構建需要科學補硒、精準補硒、個性化補硒。中國營養協會建議人均每天攝入量為60-250微克,最高達到400微克。
硒產業體系的多維度構建需要打造硒標準化體系。我國各富硒地區正在積極構建地方性硒標準化體系的基本框架、分類及相關技術法律法規,以及涉硒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但國家層面上的統一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與加強。
硒產業體系的多維度構建還需要提升硒品牌價值。在保持以地域資源為賣點的區域公有品牌屬性不變的情況下,培養龍頭企業,打造區域公有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并把三者有機結合、效應疊加、質量升華,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硒品牌,使其產生品牌溢價。
硒產業體系的多維度構建更需要挖掘硒文化內涵,F階段文化的影響力已經全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文化產業已成為部分發達國家貿易的主導產業,因而以健康要素為核心的硒文化價值必將對產品、品牌乃至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硒元素以其營養功效、健康底色、“三產融合”屬性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路上圓上新“硒”望夢!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